為什么說服老輩子這么難?心理學上有個詞:逆火效應
                                                                        來源:科普中國
                                                                        發布時間:2025-03-10
                                                                        瀏覽次數:1284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你有沒有過嘗試說服某人,但發現越是擺事實講道理,對方越是固執?比如,你在網上看到科普說骨頭湯不補鈣嘌呤還高,轉發到“相親相愛一家人”卻被踢出群聊;告訴爸媽壞了的水果不能削掉壞的部分繼續吃,他們卻說你浪費……

                                                                        圖片來源: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留言截圖

                                                                        其實不光是說服爸媽,說服其他人也是一樣,舉幾個例子↓

                                                                        “吸煙有害健康”的科普知識隨處可見,即便是煙盒上,都拓印著相應的警示語,但大多數煙民還是對吸煙的害處視而不見。

                                                                        紙尿褲用起來干凈又方便,可很多家庭還是為了“到底紙尿褲好還是布尿褲好”而爭論。

                                                                        即便科學研究表明疫苗可以有效預防疾病,仍然有不少人對疫苗產生疑慮甚至拒絕接種。

                                                                        這些現象背后,反映的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傳播問題,更是人類心理、情感、習慣和認知偏差的綜合結果。很多時候,我們并不完全依賴理性來判斷信息的真偽,也不依靠邏輯分析來衡量選擇的優劣,而是傾向于根據已有的信念、情緒和社會影響來選擇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

                                                                        因此,即使真相和證據就擺在眼前,如果它違背了某些人的固有認知或觸動了內心的防御機制,他們仍會選擇固執己見、忽視真相甚至反對科學,你的說服、反駁或事實陳述,反而會造成“逆火效應”,越說越適得其反。

                                                                        “逆火效應”是什么?

                                                                        “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是一種認知偏差,指當人們的信念受到相反證據的挑戰時,即使這些證據科學嚴謹、邏輯清晰、令人信服,人們卻并不一定修正錯誤,也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觀點,反而會更加堅定原有的立場。

                                                                        “逆火效應”就像試圖用風吹滅火焰,火不僅沒有被撲滅,反而因為外力的介入而燒得更旺。因此,“逆火效應”也被稱為“反彈效應”或“適得其反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遭遇“逆火效應”,尤其是網絡上。比如↓

                                                                        “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當有人試圖辟謠時,即使提供了科學依據和詳細解釋,很多人仍然選擇相信謠言,不僅不接受辟謠內容,甚至會認為辟謠者別有用心;

                                                                        “網絡引戰”:不同立場的網友常會在評論區展開激烈爭論,即便有人試圖用事實、數據或邏輯進行說服,反而更容易激起激進者的憤怒和反擊。甚至有時候,爭論的雙方已經不是在討論事實本身,而是為了捍衛自己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最終演變成情緒化的對抗。

                                                                        什么情況下更容易出現“逆火效應”?

                                                                        當然,人們也并非完全蠻不講理或固執己見。無論是日常經驗還是研究結論都表明,大多數情況下,矯正信息是有效的,人們在面對事實性證據時往往會調整自己的觀點,而不是一味固守偏見。就如愛看或正在看“科普中國”的你一樣,能夠主動接觸科學知識并思考,正是理性和開放心態的體現。因此,“逆火效應”只會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出現:

                                                                        1

                                                                        當信息與自我價值掛鉤時

                                                                        你是否想過,為什么相比年輕人,老一輩更不愿意接受紙尿褲?其實,這并非紙尿褲本身的問題,而是關乎“帶娃能力”的問題。

                                                                        對于老一輩而言,布尿褲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象征。他們曾經“一把屎一把尿”地養大孩子,這種付出與成就感早已成為其身份和價值的體現。否定布尿褲,往往被視為對他們經驗和能力的否定。而紙尿褲的推廣,仿佛在暗示他們過去的方式已被淘汰,這種情感上的沖突,才是接受新事物的最大障礙。

                                                                        許多信念并不僅僅是關于事實的判斷,更是個人身份與價值的投射。當一種新事物挑戰了這些信念,就像打碎了構建自我價值的承重墻,整座基于此搭建的心理高樓都會變得岌岌可危。因此,接受新事物的難點,并不在于新事物本身,而在于如何讓人們在接受變化的同時,保留對自我價值的認同。

                                                                        2

                                                                        當激起強烈負面情緒時

                                                                        試想一下,每當有人試圖糾正你的想法、批評你的觀點,但礙于場合和關系,你不便當面反駁時,你內心字幕是不是會自動刷屏:“反彈,反彈,全部反彈!”此時,對方說的內容是否符合事實,其實已經不重要了。你可能早已不在意,只是本能地感受到被冒犯、被否定甚至被攻擊。

                                                                        其實,這背后并不僅僅是信息內容的問題,而是溝通方式和心理認知差異在發揮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信息的接受不僅取決于內容,還與信息傳遞時的情緒和語氣密切相關。

                                                                        當負面情緒被激起時,大腦會優先啟動情緒防御機制,試圖保護自尊和情感邊界。這種情緒化反應往往會干擾邏輯判斷,甚至導致認知偏差,如“逆火效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更傾向于專注于保護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理性地評估信息的客觀性或價值。

                                                                        如何避免“逆火效應”?

                                                                        當你想糾正的信息或傳達的觀點與對方的核心信念沖突,或者你表達的方式引發了對方的強烈負面情緒時,就很容易激發“逆火效應”。

                                                                        為避免這一現象,溝通者需要創造一個合適的環境,例如:

                                                                        ·?盡量讓討論在冷靜、理性的氛圍中進行,減少情緒化的干擾;

                                                                        ·?給予對方足夠的時間去消化新信息,而不是急于求成或強行說服。

                                                                        如果希望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可以嘗試以下小技巧:

                                                                        1

                                                                        用“弱觀點”來說服

                                                                        無論是辯論還是說服,我們常常傾向于直接拋出自己認為最強勁、最有力的論點和證據,試圖以此一擊即中。研究發現,強論點常常無效。因為強有力的論點可能暗示對方過去的立場是錯誤甚至有害的,會直接挑戰對方的核心信念,不但無法說服對方,反而會讓對方感到威脅,從而拒絕接受。

                                                                        例如:“布尿褲不衛生又容易紅屁屁,對孩子不好?!?/p>

                                                                        對于支持布尿褲的人來說,這樣的表述不僅不會促使他們思考布尿褲的劣勢,反而會引發強烈的否認情緒,因為這動搖了他們“我是愛孩子”的自我認知。面對這樣的威脅,人們通常會本能地采取防御姿態,甚至更加堅定自己的立場,而不會認真考慮論點本身的合理性。

                                                                        采用更溫和、更容易接受的“弱論點”往往更容易改變人們的立場和信念↓

                                                                        例如:“紙尿褲干凈、方便,可以讓你們省點勁,別太累!”

                                                                        2

                                                                        用“言簡意賅”來闡述

                                                                        人們更傾向于接受簡單易懂的解釋,而復雜或繁冗的信息往往讓人感到疲憊。

                                                                        當面對復雜的解釋時,人們通常會覺得“太麻煩”“太難懂”,于是選擇拒絕接受,甚至更加相信那些簡單而直觀的錯誤觀點。

                                                                        例如,有人認為“疫苗有害”??茖W家試圖用復雜的專業術語和數據反駁這一觀點,但這些解釋過于技術化,普通人聽不懂,反而覺得“疫苗有害”的說法簡單直接,更容易接受,甚至更加堅定自己的錯誤認知。因此,與其使用繁瑣的專業術語,不如嘗試用直觀的比喻或通俗的語言,言簡意賅地解釋。例如:

                                                                        · 不要說:“根據疫苗的工作原理,mRNA 疫苗通過編碼病毒的刺突蛋白片段,引發機體免疫系統產生中和抗體,從而增強對特定病毒的免疫反應,這種技術已經通過數十年的研究和多輪臨床試驗驗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p>

                                                                        · 應該說:“疫苗就像一次消防預警演習。它讓身體的免疫系統提前了解‘火災’(病毒)的樣子,并學會如何快速應對。當真正的‘火災’發生時,免疫系統就能及時撲滅,不讓病毒造成太大的傷害?!?/p>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我們試圖說服他人,還是面對他人的反駁,雙方都可能受到“逆火效應”的影響。為了避免自己陷入“逆火效應”,我們需要學會冷靜地審視那些與自己預設相矛盾的證據,并坦然接受“自己可能是錯的”這一可能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理性思考和開放討論。

                                                                        當然,喜歡看科普中國,而且已經閱讀到這里的你,相信一定是一個樂于學習、善于思考、愿意接受不同觀點的人!這種開放的心態,正是避免“逆火效應”的關鍵所在,也是科學精神的最佳體現!愿一直走在探索真相路上的你我,能始終保持謙遜與求知欲,不斷追尋更廣闊的視野,用理性與好奇去理解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史蒂文·諾韋拉.(2020).如何獨立思考.中信出版集團.ISBN:9787521715965

                                                                        [2]Weiss, H. M., & Cropanzano, R. (1996). Affective Events Theory: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f the structur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ffective experiences at work.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8, 1–74.

                                                                        [3]The Backfire Effect – You Are Not So Smart

                                                                        [4]The Backfire Effect: Why Facts Don’t Always Change Minds – Effectiviology[5]Want to Win a Political Debate? Try Making a Weaker Argument - Pacific Standard

                                                                        策劃制作

                                                                        作者丨蘇靜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員

                                                                        策劃丨符思佳

                                                                        責編丨符思佳

                                                                        審校丨徐來 林林

                                                                        點擊查看 中國科普資源名錄 資源展示

                                                                        點擊查看 中國科普資源名錄 資源需求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
                                                                        色依依国内精品中文字幕|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免费观看|亚洲ⅤA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一级毛片温泉|无码专区亚洲综合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