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城市公園能夠幫助你抵御疾病
                                                                        來源:環球科學
                                                                        發布時間:2021-06-04
                                                                        瀏覽次數:1178
                                                                        健康生活:城市公園能夠幫助你抵御疾病


                                                                        圖片來源:Pixabay
                                                                        你下次去公園的時候,請試著數一數所有你能看到的不同物種。你可能會發現給野花授粉的昆蟲,比如蜜蜂、胡蜂和食蚊蠅。在你頭頂上方,你會看到一些成熟樹木上的多節樹枝,其中一些已經存活了數百年,為一代又一代的真菌和昆蟲提供食物和避難所。
                                                                        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沉浸在鳴禽的合唱中,這些鳴禽正在熱情地爭奪配偶。毫無疑問,身手敏捷的哺乳動物會在灌木叢中穿梭游走,而兩棲動物則會藏在原木中。
                                                                        但是,你身邊還游蕩著另一個野生生物世界,它具有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多樣性——隱藏在我們呼吸的空氣中的生命。
                                                                        看不見的大自然
                                                                        空氣中充滿了微小的生命形態: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密集細菌、微小的真菌和藻類。有被稱為原生生物的單細胞生物,以及大量病毒、苔蘚孢子和植物花粉。甚至還有一些生活在苔蘚中的微小動物,稱為緩步動物,也稱為水熊蟲,因為它們的外表類似哺乳動物(至少在顯微鏡下是這樣)。


                                                                        水熊。圖片來源:Schokraie et al. (2012), CC BY
                                                                        人類每天都會受到這些微生物的“轟炸”。研究表明,在一立方米的空氣中存在有多達一百萬個微生物,而且人們每天可以吸入多達一億個細菌。
                                                                        但是,這些無形的生命從何而來呢?我們與它們的接觸,對我們的健康意味著什么?我和同事們一起著手探索了人們在城市公園散步時可能遇到的微生物種類。
                                                                        我們最近在《科學報告》上發表的研究表明,在空氣中漂浮的許多生命形式,實際上起源于我們腳下的土壤。這種說法很有道理。土壤可以說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棲息地,一克土壤中所含微生物的數量可能超過地球上的人口數量。


                                                                        圖片來源:salvanegra
                                                                        微生物非常輕,所以它們很容易在空氣中傳播,并在風中傳播得很遠很廣。它們可以被雨滴形成的氣泡帶離土壤,并聚集在從大氣中落下的灰塵顆粒上。
                                                                        我們的研究表明,空氣中會形成不同的細菌層,不同高度會有不同種類和數量的微生物。與兒童或坐著的成年人頭部高度的空氣相比,成年人站立時平均頭部高度的空氣中,有著數量較少且種類不同的細菌。
                                                                        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會接觸到不同種類的微生物,而這取決于我們的身高和身體姿態,這些微生物中,有一些對我們有益,有一些有害。人們接觸許多不同種類的微生物,尤其是在童年時期,通常被認為是一件好事,因為這能幫助我們的免疫系統打造一支強大的免疫細胞“軍隊”,保護我們免受病原體侵害。我們在距離地面很近的空氣中檢測到了更多種類的微生物,這對于確保兒童在日后發展出強大的免疫力至關重要。
                                                                        但是,我們所處的環境也很重要。在收集了135個樣本后,我們發現,與附近的體育場相比,澳大利亞阿德萊德附近的一個城市公園的樹林里,空氣中有更多的細菌種類,及更少的潛在人類病原體。樹木似乎凈化了附近空間中的微生物群落,降低了人們接觸致病微生物的風險。由于樹木會增加了空氣中的微生物多樣性,因此,允許更多的樹木在城市生長可以增強我們的免疫系統,為身體健康帶來重要的益處。
                                                                        這不僅對人類健康有益。盡管我們看不到微生物,以及周圍微觀世界的其他成員,但它們對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植物健康,甚至氣候調節都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對于呼吸的空氣中看不見的生命仍所知甚少,但我們的初步發現揭示了一些它們的秘密。我們應理智地了解它們,并鼓勵它們發揮重要的作用。
                                                                        撰文:杰克·羅賓遜(Jake M Robinson),謝菲爾德大學;馬丁·布雷德(Martin Breed),弗林德斯大學;羅斯·卡梅?。≧oss Cameron),謝菲爾德大學。
                                                                        翻譯:魏書豪
                                                                        審校:郭曉
                                                                        引進來源:theconversation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
                                                                        ?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
                                                                        色依依国内精品中文字幕|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免费观看|亚洲ⅤA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一级毛片温泉|无码专区亚洲综合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