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離不開兵器;兵器,在戰火中閃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兩大集團陸??杖姷男隆笆税惚鳌?,在廣袤的亞歐非戰場上爭奇斗艷、各顯神通,演奏出一支支威武雄壯的戰爭交響曲。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幾十個國家、幾千萬士兵、成百上千種兵器,演繹出一場人類的空前大廝殺。單就兵器而言,二戰是眾多兵器閃亮登場、叱咤風云的黃金時代。
▲ 二戰題材的場景模型,圖中的模型場景為“市場-花園”行動題材。
時至今日,眾多的兵器愛好者仍然對二戰兵器津津樂道,電腦游戲軟件創作者也對二戰題材(戰場、兵器)情有獨鐘。在這里,僅就二戰中粉墨登場、表現不俗的典型兵器點擊、瀏覽,從不同的視角作一個簡單的回顧,與讀者朋友共賞。
▲ 電腦游戲《榮譽勛章:神兵天降》的截圖,《榮譽勛章:神兵天降》游戲以二戰時的美軍空降兵為題材。
筆者認為,二戰中各種兵器的較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認為是武器平臺的較量。當今有一個很時髦的名詞叫做“武器系統”。按照定義,武器系統為“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配合的武器、技術裝備等有序組合,協同完成一定作戰任務的有機整體”。
武器即兵器,是武器系統的核心,是打擊力的源泉。技術裝備包括武器平臺、指揮控制系統等,而以武器平臺(簡稱平臺)為主體。在冷兵器時代,千軍萬馬只能在近距離廝殺。成吉思汗的剽悍騎兵,以其出色的機動性和沖擊力,征服了亞歐大陸的廣袤土地,建立起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騎兵的馬,也算得上一種簡單的平臺。
▲ 騎兵雖然是一種機動性強的平臺,隨著坦克的出現則開始退出歷史舞臺。
到了20世紀30~40年代,科學技術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使得單靠增大火力射程,已經很難取得戰爭的勝利。戰場范圍擴大,火力呈幾何級數增強,迫切需要各種機動性強、防護性好的武器平臺。于是,各種先進的武器平臺,成為戰場上較量的主體。
飛機、坦克是武器平臺,航空母艦、潛艇也是武器平臺。盡管這些武器平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已經在使用。但是,真正在戰場上逞威,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事。武器平臺的優劣,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 日本“大鳳”號航母。
巨艦、巨炮的出現,使得戰場從陸地擴展到遠洋;飛機的出現,更使得戰場從二維變為三維。有了飛機,就可以對對方扔炸彈、掃射,而如果沒有飛機或防空武器與之抗衡,就只能任對方肆虐??谷諔馉帟r期,大后方就流傳著“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飛機拉巴巴(扔炸彈)”的民謠。有了先進的武器平臺,就可以使武器本身“更快、更高、更強”,如虎添翼。于是,武器平臺成為衡量戰斗力的單位,你有多少架飛機、多少輛坦克、多少艘軍艦,代表著你有多大的軍事實力。
二戰中武器平臺的另一個變化是“矛與盾同步發展”。不用說,軍艦和坦克,有矛(火炮)又有盾(裝甲);就是以進攻為主的飛機,如強擊機,也在重要部位裝了裝甲,可以抵擋一陣子。
▲ 蘇聯伊爾-2M3強擊機,被二戰的德軍稱為“黑色死神”。
二戰中武器平臺的又一個重要的變化是分工細化。軍用飛機已經細分為戰斗機、轟炸機、強擊機、運輸機等;戰車已經細分為重型坦克、中型坦克、輕型坦克、裝甲輸送車、自行火炮等軍艦細分為戰列艦、巡洋艦、航空母艦、登陸艦等。
武器平臺分工的細化,是武器裝備激烈對抗的結果,“萬能的兵器”是不存在的。
順便說上一句,人類的下一場大規模戰爭中,指揮控制系統和信息獲取及處理能力的較量,將上升到主導地位;而武器平臺的較量盡管仍很重要,但將退居其次。
好啦!說了這一大套關于“武器平臺”的“大道理”,讓我們看一看二戰中陸??杖姷男隆笆税惚鳌卑?!
坦克和戰車
坦克,在二戰的新“十八般兵器”中,無疑是一顆耀眼的明星。三大性能的綜合平衡,使坦克在二戰中打出了威風,榮獲“陸戰之王”的美稱。
在二戰中,坦克已經有細化分工,輕型、中型、重型并舉,以中型為主;噴火、掃雷、架橋坦克紛紛亮相,各有千秋。戰車家族“車丁興旺”。讓我們點擊二戰中幾種赫赫有名的坦克和戰車吧!
▲ 二戰中誕生的自帶掃雷技能的“丘吉爾”AVRE坦克。
T-34中型坦克 T-34堪稱是“二戰中最優秀的坦克”,“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綜合平衡的一代名車”。典型化的總體布置,成為“現代坦克的先驅”;大功率專用柴油機,開創了坦克動力裝置“柴油機化”的先河;大口徑坦克炮,使“坦克成為最好的反坦克武器”;良好的綜合防護性,使中型坦克成為二戰中的主流;結構簡單、工藝性好,使它真正成為“為戰爭而造”的坦克。
▲ T-34中型坦克的結構剖視圖。
T-34坦克在二戰中的總生產量達到5萬輛以上,成為二戰中生產數量最多的坦克之一。從斯大林格勒大血戰、庫爾斯克戰役,直到攻克柏林,T-34坦克摧枯拉朽、力挽狂瀾,為打敗不可一世的德國法西斯,立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
▲ T-34中型坦克。
M4“謝爾曼”中型坦克 在二戰中,真正能和T-34坦克“平起平坐”的坦克,非M4“謝爾曼”坦克莫屬。
▲ 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結構剖視圖。
論裝備數量,M4中型坦克的生產數量達49 230輛,僅次于T-34;論裝備國家,二戰中盟軍的主要軍隊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這一點更勝于T-34;論改進型和變型車,總數不下50多種,遠遠超過T-34及其它坦克。
所有這些都表明:M4“謝爾曼”是一種在二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一代名車”。
▲ M4A3“謝爾曼”中型坦克。
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研制成功表明,美國的龐大的汽車工業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在“民轉軍”的動員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二戰爆發時,美國只有470輛坦克,1940年也只生產了331輛;而到了1942年,年產量一下提高到24 997輛。兩年間提高了75倍!這是歷史的奇跡,戰爭的奇跡。
“黑豹”戰斗坦克 二戰中,德國的著名坦克多多。Ⅰ式至Ⅳ式是“閃擊戰”的急先鋒,Ⅳ型坦克在二戰中一直活躍在戰爭第一線;“虎”式和“虎王”式外形威武、火力和防護性俱佳,使盟軍坦克遭到巨大損失;就連夭折的“鼠”式超重型坦克,也在世界坦克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多數坦克專家認為,“黑豹”才是“大戰中德國生產的最優秀的坦克”。
▲ 德國“黑豹”戰斗坦克。
“黑豹”坦克于1943年開始裝備德軍,分A、D、G三種車型,總生產量為5 508輛。G型的戰斗全重達44.8噸,乘員5人,車體外形明顯模仿T-34坦克,車體甲板的傾角較大。主要武器是一門70倍口徑的75毫米坦克炮。論火炮的穿甲威力,它要優于T-34和“謝爾曼”坦克;防護性上,也是“黑豹”占優。據美軍估計,擊毀一輛“黑豹”坦克,需要出動5輛“謝爾曼”坦克。不過,“黑豹”坦克結構復雜、造價高、機動性差。在數量上和機動性上占優勢的T-34和“謝爾曼”的群起攻擊下,“黑豹”也難免“好豹架不住一群獵狗”。
▲ 蘇聯T-34中型坦克,“黑豹”坦克外形的模仿對象。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