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以“融合賦能·變革轉型——構建大科普新格局”為主題的2022年科普中國智庫論壇暨第二十九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在京舉辦。論壇邀請熱心科普且擁有豐富科普理論研究及實踐經驗的院士專家,圍繞推動科普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和構建大科普格局做主題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李培根做了題為《數字時代的變與化》的報告。他表示,數字技術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了極大改變。在數字技術與產業不斷融合的大背景下,企業的興衰與數字技術的應用密切相關,要深刻認識數字技術的重要性,同時更要掌握數字技術的演變節奏。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在智能家居、智慧交通、精準醫療和智慧城市等方面為人們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同時將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置身于數字空間。我們應當擁抱數字化,但同時要注意“數字身份”的安全可控。
他認為,當前數字技術的發展在科學技術領域已表現出相當大的前瞻性,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技術與商業、教育、醫療等領域的融合拓展了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的“存在”方式。但在擁抱數字化的過程中,人們也要警惕沉溺虛擬世界可能帶來的認知疲勞和生命動力失調等問題??傮w上看,在數字社會中,人們應當在構建安全、有意義的安身之所的前提下,進一步推動人與數字存在的融合發展。
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王挺在報告中對《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進行解讀。他表示,《意見》聚焦新時代科普工作,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系統謀劃、強化責任,從總體要求、主體責任、科普能力建設、提升科普效能和制度保障等七個方面回答新時代科普工作要求?!兑庖姟敷w現了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本質要求,要深刻把握科普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層邏輯與時代內涵。當前,我們正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五個文明”需要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支撐,科普工作的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地位更加凸顯,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筑基功能更加彰顯。進入新時代,高質量科普已成為執政興國、決勝未來的先決條件,成為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戰略抉擇。
他提出,要把握發展大勢,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意見》的深遠重大意義。要全面落實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兩翼同等重要位置的要求,加強科普能力建設,落實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協同發展,強化科普在終身學習體系中的作用,以高質量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科學根基。
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任定成與公眾分享《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科普戰略與實踐》。他認為,科學普及的概念在我國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所以要從大范圍、大歷史觀的大視野下來看待中國科普,從大科普的概念重新認識歷史上與科普相關的一些概念、實踐、綱領、戰略部署。在大科普的視野下,總結我國科普事業的發展理念、法規政策、戰略規劃、運行機制、活動方式和檢測評估,解讀新時代中國科普事業的基本理念,是回應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和時代之問的基本出發點,從而展望新時代中國科普事業的新走向和大戰略。
他表示,我們越來越迫切地需要深入廣大人民群眾的科學普及和公眾科技素養的普遍提升,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做出人才依托??破展ぷ髟谥腥A民族復興過程中也擔當大任。當前科普投入仍以政府主導為主,政府的供給方式對科普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要深化供給側改革,強化市場在科普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優化投資結構和產業結構,提倡民營資本進駐科普產業,使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推動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動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新的科普經濟發展,實現科普產品向消費品的升級,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品質和創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