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歷法:自然和諧,敬授民時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
                                                                        作者:科普時報
                                                                        發布時間:2024-08-16
                                                                        瀏覽次數:1171

                                                                        圖①:北京古觀象臺。

                                                                        (作者供圖)

                                                                        圖②③:陰陽合歷紀念封和內插頁。(中國集郵有限公司供圖)

                                                                        圖④:現代陰陽歷書。

                                                                        (作者供圖)

                                                                        圖⑤:“虛·實”篆刻章。

                                                                        (馬國馨院士 刻)

                                                                        □ 王渝生

                                                                        余生趣潭

                                                                        宇宙茫茫,山川杳杳。古人仰望天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了白天黑夜為一日的時間觀念;“月有陰晴圓缺”,從初月到圓月到下一個初月,有了一月的時間觀念;寒來暑往,歷經春夏秋冬,有了一年的時間觀念。根據天象觀測,把日、月、年放在一起以計量時間的方法叫作歷法。

                                                                        世界上的歷法主要有三種類型:陽歷、陰歷和陰陽歷。

                                                                        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經春夏秋冬四季一回歸年的時間為依據,一年約365天,分為12個月,大月31日、小月30日、平月28日,全不顧月亮圓缺每月約29.5日的周期?,F在大多數國家用的是陽歷,所以陽歷又稱為公歷。

                                                                        伊斯蘭教國家崇尚月亮,以月圓月缺為依據制定歷法,一月29或30日,一年12個月共354日,全不顧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往復365天的回歸年周期。月亮又被稱為太陰,陰歷從此而來。

                                                                        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立國,為了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方便,我們的天文歷算家,歷朝歷代“觀象授時”,想方設法兼顧日月運行的周期,取陰陽和諧。以太陽運行的回歸年為年,而以月亮運行的朔望月為月,又以十九年七閏月協調年月之間的長度差形成了陰陽歷,即農歷。在陰陽歷中,平年12個月354日,閏年13個月384日,平均一年365日。這種歷法既考慮到了回歸年長度,又考慮到了朔望月長度,還以獨創的二十四節氣指導農業生產,以數九、三伏對應人們生活中的嚴寒酷暑,還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記年月日時、十二生肖屬相等豐富多彩的科學和文化內容。農歷最遲自西漢蜀人落下閎等著《太初歷》(公元前104年)起就開始使用,其后有多次由粗到精的改革,沿用了兩千多年至今勿替。

                                                                        由于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不是正圓形,導致相鄰兩個節氣的時間間隔并非完全相同。所以,以平均長度計算的節氣被稱為平氣,而以太陽的真正黃經位置計算的節氣被稱為定氣。同樣,作為每月第一天的朔日,也存在著平朔和定朔的區別。平朔是假設太陽和月亮的運行是均勻的,而定朔會依據太陽和月亮的實際運行等因素。根據這些數據,人們計算出具體節氣日期和每個月的朔日,從而安排節氣以及確定農歷的月份和日期。在歷史上,唐初的時候曾改平朔為定朔,但是節氣依然使用平氣。到了清代,官修歷書開始嚴格依照定氣和定朔來安排歷日。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陰陽是一對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概念,代表著宇宙萬物的兩個方面。陰陽合歷將陰歷和陽歷結合起來,體現了中國古人對宇宙的深刻認識。此外,陰陽合歷不僅在農業生產和社會運行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還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方式中。人們通過確定各種節日、慶典和祭祀活動的日期,使時間認知與自然變化融為一體,正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得大自在。

                                                                        (作者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館原館長)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
                                                                        色依依国内精品中文字幕|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免费观看|亚洲ⅤA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一级毛片温泉|无码专区亚洲综合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