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甲骨文丨知了聲聲 夏日聊“蟬”
                                                                        來源:科普中國
                                                                        發布時間:2024-07-19
                                                                        瀏覽次數:1383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自古以來,中國人夏天都有蟬聲相伴。蟬成了夏日的標志。

                                                                        其實“蟬”字起源很早,據河南省兒童文學學會副會長、古文字學者袁勇介紹,“蟬”字起初應該是描繪蟬形象的象形字。不少學者認為,商代甲骨卜辭和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銘文中,表示方國名稱和族徽的蟬形符號,應該就是早期的“蟬”字。

                                                                        甲骨文“蟬”字

                                                                        小篆“蟬”字

                                                                        “‘蟬’是一個形聲字,形旁‘蟲’表示蟬是一種昆蟲;聲旁‘單’表示‘蟬’字的讀音?!痹赂嬖V記者,有人認為,“蟬”也是會意字。南宋詩人陸游的祖父陸佃寫過一部名物學著作《埤雅》,書中指出,蟬是經歷了蛻變而傳續生命的(變蛻而禪),所以叫作蟬。這種解釋,認為“蟬”有禪變、生命接續的意思。

                                                                        “蟬”字的聲旁“單”,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被釋為“大也”。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認為,“單”本義應為“大言也”。嘹亮的鳴叫聲,的確是蟬很能引人注意的地方。但它的鳴叫聲,卻并不是從口里發出的,它甚至沒有明顯的口部。我國古人很早就發現了這一點。

                                                                        “兔絲無根而生,蛇無足而行,魚無耳而聽,蟬無口而鳴,有然之者也?!薄痘茨献印ふf林訓》中認為,這些現象都有它的合理性。

                                                                        《說文解字》中有關“蟬”的記載。

                                                                        許慎的《說文解字》里說:“蟬,以旁鳴者?!闭J為蟬的鳴聲從兩脅發出。也有人認為“旁”指翅膀,蟬是靠翅膀摩擦而發聲。這顯然是錯誤的。蟬的發聲器在腹基部的兩側,是一個叫作鼓膜的特殊結構,鼓膜靠鳴肌控制,振動發聲。由于鳴肌每秒能伸縮約1萬次,加上蟬身上的“蓋板”以及腹部空腔等結構的配合,聲音被放大,蟬鳴才如此響亮。雄蟬通常在遇到危險或求偶時,會發出鳴叫聲。雌蟬沒有發聲器,但在腹部有聽覺器官,可以感知到雄蟬的叫聲。

                                                                        西漢辭賦家、語言學家揚雄在《方言》中說:“蟬,續也?!彼J為“蟬”字有連續不斷之意。所以,直到現在某人連任職務,或者連續獲得某種稱號、榮譽時,稱為“蟬聯”,也寫作“蟬連”。

                                                                        古人將蟬視為人品高潔的象征,對“蟬”是十分推崇的。

                                                                        三國曹植《蟬賦》中,把蟬描述為一個“淡泊而寡欲”“與眾物而無求”的貞士形象。

                                                                        蟬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學內涵。蟬有文、清、廉、儉、信、容六種品德,西晉陸云的《寒蟬賦》曰:“夫頭上有緌,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食,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候守節,則其信也;加以冠冕,則其容也?!?/p>

                                                                        蟬翼輕薄透明而有花紋。漢代在皇帝身邊工作的官員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都有著蟬翼狀的裝飾,就是取義蟬的高潔。

                                                                        此外,蟬的造型很早就被中國人選用為佩飾,考古學家還發現5000年前紅山文化時期用于佩戴的玉蟬。從商代至漢朝,都有往死者口中填塞玉蟬的情況。兩漢時期的玉蟬,出土量尤其多。古人為什么往死者的口中填塞玉蟬呢?

                                                                        “這和當時社會盛行追求長生不老、升仙不死的思想有關?!痹抡f。

                                                                        《荀子·致仕》中說:“夫耀蟬者,務在明其火、振其樹而已;火不明,雖振其樹,無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則天下歸之,若蟬之歸明火也?!?/p>

                                                                        荀子以耀蟬(一種捕蟬方法)這件事,來比喻君主如果德行賢明,就會像明火吸引蟬那樣,使天下人歸附。

                                                                        夏日蟬鳴,拂之不去。中國古代的蟬文化,耐人尋味。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
                                                                        色依依国内精品中文字幕|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免费观看|亚洲ⅤA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一级毛片温泉|无码专区亚洲综合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