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普:魚靠什么躲避危險?有哪些御敵辦法?
                                                                        發布時間:2023-04-12
                                                                        瀏覽次數:3071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生命脈動團隊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在遇到危險時,水里的魚兒該咋辦?

                                                                        請大家自行腦補“你不要過來啊”表情包。

                                                                        確實,做一條魚可太難了!

                                                                        (圖片來源:Veer圖庫)

                                                                        在魚類生活環境中有各種影響其生存的理化因素,存在著不同的動植物。為了生存,并得以繁衍后代,魚類不僅要有獵取食物的本領,并且演化出許多機制以抵御不良理化因素和其他個體的侵害。

                                                                        那么,面對外在的威脅,魚類是如何進行防御的呢?

                                                                        防御行為有哪些?

                                                                        幾乎所有防御機制都有行為成分。防御的對象常為同種或異種的動物個體,如求偶時雄性個體抵御其它雄性個體的攻擊獵物抵抗捕食者的攻擊;利用警戒色的展示以嚇退捕食者等。對抗捕食者的防御機制分為本有防御機制和次生防御機制。

                                                                        本有防御機制指避免捕食者近身的行為,包括隱伏生活、隱匿生活和展示警戒色。次生防御機制指遇敵后使自己得以脫身的行為,包括退避、逃遁、恐嚇、假死和分散攻擊者注意力等。

                                                                        (圖片來源:Veer圖庫)

                                                                        諸如展示警戒色,隱蔽性體色、變色、逃遁等是純防御行為,純粹是為了保護自己。但還有許多防御行為的表現形式與攻擊行為相同,如鳡魚堅強的口頜、顎針魚的長喙、劍魚的鋒利上頜劍、電鰒電鰩的強大電流等,使用的方式和場所可以相同,也可以有所不同。

                                                                        換句話說,要是實在躲不開,我可就要咬你啦!

                                                                        魚類的本有防御形式

                                                                        魚類本有防御行為有3種形式,包括:

                                                                        **隱伏生活:**生活在洞穴或縫隙中,如胡子鮎白天隱藏于水體底層陰暗處和洞穴中;黃鱔日間喜藏在渾濁的泥質水底的洞穴中;鮟鱇隱伏在海底泥沙中;瞻星魚則將身體深埋在沙中,僅把小而活動的眼睛露在外面,從上面看,口裂好像一條沙面上的裂縫,當它靜止在砂中時,很難發現它的存在;雀鯛和雙鋸魚經常在??挠|手間和體腔內,銀鯧的幼魚能很好地隱藏在水母下面,潛魚則寄生在海星的體內,這些小型魚類借助腔腸動物的觸手來驅趕兇猛魚類,以達到保護自己的效果。鮣魚依賴頭背的大吸盤,吸附在鯊、鯨、海龜以及輪船的腹面,藉此避免敵害的攻擊。

                                                                        (圖片來源:Veer圖庫)

                                                                        隱蔽:在自然環境中,多數魚類具有與周圍環境一致的體色,達到隱蔽自己,或者迷惑敵人或獵物的目的。還有的魚類,如比目魚改變體色,使魚體無論處于任何一種環境中,體色與環境的色彩始終保持一致。這種具有多種隱蔽性(又稱為隱蔽多態現象)的物種,則能有效地保護自己。

                                                                        展示警戒色:危險的或適口性不佳的物種往往體色鮮艷、醒目,與環境極不協調,藉此以警告捕食者,提醒其別來侵擾。如鲀類的美麗顏色就是警戒色的表現。

                                                                        (圖片來源:Veer圖庫)

                                                                        魚類的次生防御形式

                                                                        次生防御行為主要表現為5種形式,包括:

                                                                        退避:退避是最常見、最基本的次生防御行為。任何魚類在遇到危險時首先的反應是退避,有的小魚游入石隙中,有的進入水草叢中。海馬和楊枝魚停留在水草中。單角鲀為避敵害,常躲入鰻草、海藻間,將頭朝下,口貼底質,鰭在水中活動,細長的身體,配合正在波動的鰭和綠色的斑紋,使捕獵者誤認為它是一片海藻葉或鰻草葉。退避這種防御方式雖有效,但往往影響自身的其它活動的進行,如取食,同時也無法知道捕食者是否已離去,危險是否解除。

                                                                        (圖片來源:Veer圖庫)

                                                                        逃遁:包括快速游泳和跳出水面。飛魚在遇到敵害時會集群快速游動,借助游動的速度和沖力,沖出水面滑翔飛行。鰱等魚類當遇到危險時,會跳躍出水面來進行躲避。

                                                                        恐嚇:逃遁不快的或有被捉住危險的個體有時會采取恐嚇的姿態或行動。如當刺鲀遇到危險時,除吞食空氣使身體膨脹外,體表的所有刺全部豎起,成為一個大刺球,以此嚇退敵人。

                                                                        假死:許多捕食者僅攻擊活動著的獵物,因此不動的獵物往往得以逃脫。如河豚先假死不動,過一會兒再突然逃遁。

                                                                        蝴蝶魚

                                                                        (圖片來源:Veer圖庫)

                                                                        分散攻擊者的注意力:有些魚類在體后部上方有一個大圓眼斑紋,使敵人誤將尾部當成頭部,造成攻擊方向的判斷錯誤。有些蝴蝶魚頭部有一條貫穿眼睛的黑帶,而在體后有一個大眼斑,往往真正的眼睛不容易分辨清楚,而清晰、明顯的大圓斑極像眼睛,這種魚在行動時常以尾先動,向后緩慢地作短距離游泳,當受驚時,則頭先動,迅速向前游動,往往敵人誤將尾當頭,從而對蝴蝶魚的行動方向判斷錯誤。

                                                                        結語

                                                                        以上所介紹的防御行為均指魚類個體所采取的行動,防御行為還可以是社群行為。群居也是一種防御方式。魚類常聚集成大群,當遇到捕食者時,魚群中雖有一部分被捕食,但這樣被捕食的個體總數卻少于分散狀態下被捕食的個體數的總和。而且捕食者不容易在大魚群中鎖定追逐一個目標。此外,集群生活的魚群中,任何個體發現危險時給出警報信號,全體成員即可一齊奔逃。

                                                                        魚類在實行防御行為時,往往影響其它行為的進行。往往有效的防御是與攻擊協同配合中進行,是在物種進化發展中的適應性行為。在物種的進化過程中,只有能有效地攻擊和防御的個體才能得以生存并繁衍后代。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
                                                                        色依依国内精品中文字幕|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免费观看|亚洲ⅤA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一级毛片温泉|无码专区亚洲综合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