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3月11日,中國科協召開專家座談會,為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言獻策。與會專家圍繞應急科普價值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系、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思路等發言、討論。中國醫學救援協會會長、本刊總編輯李宗浩教授應邀出席發言?,F征得李宗浩會長同意并經作者對其發言內容進行了增刪、修改予以發表,以饗讀者。
科學建議、科學評估與科學普及在現代救援中的作用
古往今來,重大疫情災害的發生是在所難免的。有時,國家、地域間還難免受不同程度的影響與波及。
“所有的災害都是局部的”的論點,在農耕文化時代尚有立足之地。當今,全球交往頻繁,科技發達,快捷的交通運輸,病菌可以暢通無阻地在一天之內從地球這端的天涯,傳播到那端的海角。至于無孔不入的信息,更是瞬間把真實的或不確切的甚至是謠言,傳送到社區、家庭、個人。20世紀中葉以來,災害的本質發生了質的變化,而21世紀開始到今天的第二個十年結束時,災害在全球范圍內愈演愈烈,幾乎沒有消停。
任何國家,當發生了重大災疫情時之應對,都在政府領導下進行。中國政府在歷次重大災疫情處置,尤其此次與新冠肺炎疫情戰中,顯示了極高的權威性和極強的組織力,廣大救援人員和公眾踐行出極高的凝集力和極強的紀律性,發揚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救死扶傷實行人道精神”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踐行科學建議、科學評估與科學普及在處置整個災疫情中的作用,認識“科學”是現代救援的時代特征。
一、發出科學家的聲音,發出為社會公眾容易理解便于掌握的科學知識
無論從傳說中的諾亞方舟,洪水、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還是戰爭、流行性傳染病等,在18世紀前人類與其抗爭中難尋科學蹤影。如今,“科學”應不再缺席,需要大顯身手,或確切地說科學支撐,在救援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科學建議為政府決策提供重要依據,有些可行可操作的立即轉化成行動。而科學評估,不僅為處置災疫情提出改進舉措,也是使我們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重復教訓的警鐘長鳴,它是站在客觀科學立場來“說長道短”,與工作總結、表彰批評不可同日而語。至于科學普及,則是自始至終貫穿在抗擊災疫情的整個過程中,讓公眾理解,從而自覺執行相關的政令措施落實成行動,營造抗擊災疫情堅實的社會、社區穩定環境和良好的心理基礎,同時也是對不科學、打著科學幌子謀取利益甚至造謠惑眾的有力打擊,我們絕不可小覷科普這個巨大的軟實力。
中國科協擁有九千萬之眾的科技隊伍,遍及各行各業的二百多個學、協會,不乏專家的真知灼見(民諺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有向各方反映通達的渠道,以及與眾多主流媒體良好的合作,何況更承擔著提升中華民族全民科學素養的時代與歷史的偉大使命的重任。當今,科協更要責無旁貸充分發揮學術與科普的兩大優勢。
二、充分發揮科協的軟實力,建立眾多協會的合作機制和科學家的交流活動
中國科協的軟實力是我國乃至世界任何社團是無法比肩的,應充分發揮。不僅發揮在科技尖端上,也要落實在社會民眾間,這就是學術和普及的相得益彰。前輩的科學家把科研與科普緊緊相連,為我們作出了榜樣,把研究成果轉化即某種意義上的普及。成果既是科研的終端,也是惠及大眾的開始。所以不少大家在出高深專著的同時,往往隨后會寫出對應的科普著作?;艚鹬铝τ诎焉願W的科學知識撰寫成《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的科普著作;華羅庚這位大數學家不忘科普他的優選法;高士其的《菌兒自傳》把細菌病毒妙筆生輝成各種人物;錢學森熱情于科普更是眾所周知;當代心肺復蘇的先驅者、危重癥醫學(ICU)創始人之一的彼得·沙法(Peter safar),他醉心忙碌于高深的科研象牙塔和嚴密的危重癥監護病房里,更將心肺復蘇(CRP)普及到全球,還關注救護車的醫療服務。所以,這些“大家”,確實是在做大家的事,是當之無愧的大家。
此次疫情,雖然是以醫療衛生健康領域為主戰場,但是牽涉很多學科,僅僅是醫學知識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廣泛合作、交流溝通就顯得十分重要,而在這一方面我們有明顯的不足。雖然現在學術活動十分頻繁,但多是較窄的專業性強甚至有各立門戶的傾向,創新少。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科協科普創作會(即現在的科普作家協會)在北京定期舉辦“科普沙龍”各行各業參會者踴躍。那時我與高士其同志說,“老在一張餐桌上吃飯是可悲的,只有這樣融匯,才能觸發思想火花”。
三、激活“急救、心肺復蘇、災害救援醫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團隊,當好科學普及的先行者
中國科協建立的專業傳播專家團隊的創意很好,我榮幸地三次被聘請為“急救、復蘇、災害醫學傳播團隊”的首席專家。由于多種原因相應的措施未能及時跟上,實際工作開展不多。當今在抗擊疫情態勢下,應該予以“激活”。
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和協會科普分會愿充“馬前卒”。因為“急救、復蘇、災害醫學”傳播專家團隊內容與當前抗擊新冠肺炎戰斗以及今后“健康中國”的偉業,緊密相連,我們愿意做試點,為心肺復蘇、急救、創傷知識技能的普及,建立AED地圖,建立統一的復蘇登記等措施。如今,心臟猝死的發生率太高,而搶救成功率太低了。關鍵還得中國科協及地方科協出臺相關文件、舉措等,因為需要各方配合,僅靠衛生部門是不夠的。否則,這種在市場經紀大潮沖擊下,又有學術不端風氣影響下,很難進行。
四、弘揚高士其精神,設立《高士其科學獎》營造風清氣正、萬紫千紅的科學園地
高士其(1905~1988),這個名字現在不少年輕人甚至從事科普工作的人可能也不熟悉了,而霍金卻為絕大多數國人所熟知。高士其從事細菌病毒學研究,不幸在美留學期間因實驗研究感染而致全身進行性癱瘓,但他身殘志堅,在無法進行科研活動時,用僵硬的手繼續“書寫”科普文章,以極大的熱情推動中國科普事業的發展。
“半個多世紀以來,他不計個人名利、得失,用生命之火,點燃了人們的智慧之燈,不斷為之送熱供能;他一生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熱衷人民,對黨忠貞,譜寫了一曲身殘志堅、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光輝篇章,堪稱中華民族英雄!”(中央審定的高士其追悼會悼詞)
我們認為,當今抗擊疫情時期,應大力宣傳發揚高士其的精神和事跡。如他寫的一篇《煉鐵的故事》,僅千余字,還親自到鋼鐵廠調研(癱瘓身體的條件),對時下的一些學術論文、科普作品的粗制濫造,不是本人的智慧,而因職務、權威以及宗派團體利益等驅使下,壟斷、踐踏學術之地。
不少專家學者多次提出,我們應該建立《高士其紀念館》。當此時際,是否應考慮。端正大眾價值導向,營造真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大環境。
五、加強提升、充分發揮科普作家協會的組織和活力
現在優秀的原創科普作品稀缺,尤其在衛生領域中有不少是屬于宣傳材料(當然也是需要的)不屬于“創作”,而且還有些抄來抄去,喜好炒冷飯,甚至夾雜一些不科學乃至傷科學的內容。
每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中有一定數量的科普作品,中國科協自2018年起,又首召開了世界科技公眾大會,國際科學界權威云集,視野廣、規格高,但在學術界和社會上影響不很強烈,其中之一是優秀杰出的科普作品少,形式的表達又不如文學界那樣吸人眼球。我們沒有像科學家高士其那種身殘志堅、忠貞愛國的楷模和他的“菌兒自傳”等妙筆生輝的作品。我們沒有像文學家徐遲那樣即具文學素養又努力學習科學知識鑄成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名作轟動社會。
中國科協應該支持鼓勵科普創作,重視科普人才的培養、吸引和使用。進行科學研究有成就的科學家可能被戴上中科院、工程院的桂冠,而從事科普創作取得顯著成就的科學作家,他們在創業中最高的榮譽地位而且僅僅屬于鼓勵性質的“桂冠”是什么呢?文學界有“茅盾文學獎”,科技界能否有相應大獎項以資鼓勵呢。
六、中國志原者隊伍必須賦予基本的“科學素養”,使他們掌握防護生命安全,保護身體健康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我在20世紀90年代寫了一本小書《第一目擊者》,將我急救生涯的一份粗茶淡飯呈現給本書讀者——第一目擊者。First Responder這個詞,近年來在西方發達國家十分流行,它成為“志愿者”隊伍中最重要的成員,如何去救助他呢?是要用科學的知識,用最及時、最簡易、最好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徒手技能去救助垂危之人。而在此過程中,你自己也不應受到傷害。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志愿者隊伍風起云涌,后來我與科協學術會務部和科普部領導都建議中國科協可組織志愿者,隊伍要有基本的科技要求,后來說可以組織,但此后又沒消息了。
“戰爭教育了人民,人民贏得了戰爭”。當今我們正處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段,并有明顯向好積極的態勢,中國科協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充分應用多種媒體傳播成熟的、科學知識技能,發出科學的聲音,用科學的力量主動出擊肆虐的新冠病毒。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們一定會取得最后的勝利。
作者簡介:李宗浩,資深急救醫學專家,主任醫師、教授、博導,中國科協委員?,F任中國醫學救援協會會長、中國災害防御協會救援醫學會會長。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