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科普知識:關于諾貝爾,你有哪些誤解?
                                                                        發布時間:2019-10-08
                                                                        瀏覽次數:1842

                                                                        諾貝爾科普知識:關于諾貝爾,你有哪些誤解?

                                                                        圖片來自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本月7日到14日,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即將再度揭曉。
                                                                        提到諾貝爾獎,你可能會想到很多偉大的科學家。但與此同時,你可能還有一些誤解。





                                                                        誤解一:諾貝爾獎只為重要理論頒發


                                                                        雖然諾貝爾獎得主中不乏理論大家,但諾貝爾在遺囑中明確聲明這一大獎,“每年獎給在前一年度中為人類做出杰出貢獻的人”不局限于理論創新者。
                                                                        意大利人伽利爾摩·馬可尼與德國人費迪南德·布萊恩在1909年分別因電報機的發明和改進,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電報機的發明人馬可尼??


                                                                        我國著名的化學家屠呦呦,因為從黃花蒿中提取出了抗瘧成分青蒿素,分享了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屠呦呦與青蒿素

                                                                        青蒿素有7個手性中心,很難合成。


                                                                        因為應用而獲諾貝爾獎并不少見,日本島津制作所的普通職員田中耕一,在一次失誤中加入了過多的甘油,顯著擴大了質譜儀測定分子質量的范圍。因此分享了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可見,諾貝爾獎并不是被理論家壟斷的,而是由理論家和實踐者相互分享的。
                                                                        也許某一天,你無心的發明,也能成為諾貝爾獎的催化劑。


                                                                        誤解二:評獎機構是瑞典皇家科學學會





                                                                        諾貝爾獎的評獎機構是諾貝爾獎委員會,它的成員們出身各不相同,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評獎者們隸屬于瑞典皇家科學學會。
                                                                        1968年瑞典央行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評獎者們也來自于這所奧爾登堡王朝時設立的學術機構;生理或醫學獎的評獎者們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文學獎則由瑞典學院評定;諾貝爾和平獎的五人評獎委員會由挪威議會選出。
                                                                        這些評獎者們五人一組,三年一屆,分別擔任不同獎項的評獎者。


                                                                        誤解三:因為兩次世界大戰中斷過


                                                                        盡管由于戰爭影響,諾貝爾獎在一戰期間頒發數量較少,但每年也至少頒發一項。
                                                                        1916年,瑞典詩人魏爾納·海登斯坦獲得了當年唯一的諾貝爾獎,那是在一戰中諾貝爾獎得主最少的一次。



                                                                        魏爾納·海登斯坦,19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孰料經過了一戰的大風大浪,諾貝爾獎評選在二戰中中斷了三年。1940年到1942年,諾貝爾獎都因“無人符合條件”未能頒發。
                                                                        但是二戰并沒有完全阻止諾貝爾獎的評定,中立國瑞典的學術機構依然在發揮作用。
                                                                        1943年起,除諾貝爾和平獎外的四個獎項恢復頒發。1945年6月10日,挪威解放,當年10月挪威議會便補發了去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1944年諾貝爾和平獎在1945年補發給國際紅十字會

                                                                        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因在聯合國建立過程中的貢獻獲1945年諾貝爾和平獎


                                                                        誤解四:諾貝爾獎得主們個個“德藝雙馨”


                                                                        獲得諾貝爾獎是科學家們至高無上的榮耀,但是諾貝爾獎也有“黑歷史”。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DNA之父”詹姆斯·沃森,曾因發表有種族主義傾向的言論而遭到抨擊;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帶來了PCR技術,而“PCR之父”凱利·穆里斯則由于相信占星術等原因飽受爭議。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和PCR的開發有因果關系,后者在基因技術、刑偵等領域廣泛應用


                                                                        盡管會有上面說到的一些瑕疵
                                                                        諾貝爾獎仍具有重要的意義
                                                                        它的存在正是為了
                                                                        獎勵那些為人類做出好的貢獻的人





                                                                        10月7日至14日
                                                                        讓我們一起期待
                                                                        新的諾貝爾獎得主的誕生
                                                                        ?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
                                                                        色依依国内精品中文字幕|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免费观看|亚洲ⅤA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一级毛片温泉|无码专区亚洲综合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