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科普丨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確??破粘掷m發力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羅朝淑
                                                                        發布時間:2022-10-27
                                                                        瀏覽次數:1270

                                                                        兩年前啟動的廣西科普大篷車社會化運行試點項目中,一家名叫博世科的環保類企業成為試點承接單位。2020年以來,該公司累計投入科普經費50多萬元,用于科普大篷車的運營。而為了彌補該公司科普資源的短缺,廣西各級地方科普機構提供全力支持,利用各級各類科普資源平臺,有效支撐該公司科普進校園活動,讓該公司的科普事業得到了穩步發展。


                                                                        一提到科普,人們總會想到這是政府的職能。廣西企業試點運行科普大篷車,為我國新時代的科普工作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如何調動更多社會力量投入科普事業?怎樣培育壯大科普產業?如何利用政策杠桿和獎勵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源投入科普?近日出臺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明了方向。



                                                                        改變“科普投入政府為主”


                                                                        要實現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兩翼齊飛”,經費投入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


                                                                        在“新時代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有關情況”的發布會上,談及當前的科普經費投入,科技部副部長李萌介紹,目前科普的經費投入,政府占大頭。“2020年全社會科普經費只有170億元。這170億元中,政府撥款約138億元,占了80%?!?/span>


                                                                        為改變這一局面,《意見》提出,今后要構建科普工作的多元化投入機制。一方面,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保障對科普工作的投入,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依法制定鼓勵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鼓勵通過購買服務、項目補貼、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科普發展。


                                                                        李萌說,今后要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通過建設科普場館、設立科普基金、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投入科普事業。


                                                                        上述廣西科普大篷車案例中,企業和政府“雙向投入”的實踐就體現了雙贏:一方面,政府調動企業等社會化力量,有效增加了科普資源的供給,壯大了科普隊伍和市場化力量;另一方面,企業也借科普工作拓寬了合作平臺,“引流”效應帶動提升知名度,推動企業運營發展。



                                                                        在此基礎上,廣西還將科普大篷車社會化運營模式推廣至流動科技館項目,進一步促進流動科普多元化發展,為更多企業參與科普建設、加強自身運營能力提供了平臺。迄今已有5家企業參與運營流動科技館,2家企業參與運營科普大篷車,科普和經濟互為反哺、相得益彰,形成多方共贏的局面。


                                                                        企業在科普領域大有可為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源投入科普是《意見》的一大亮點?!眳⑴c《意見》編制工作的科技部人才中心副主任陳寶明在接受科普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科普多數時候屬于一種公益性質的事業,國家層面的科普工作是有重點有導向的,在投入方面主要起到引領的作用,更多的時候,科普還得靠社會投入。


                                                                        陳寶明認為,科普也是國家創新體系的一部分,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在科學普及領域大有可為。“企業可以結合自己的產品、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方向來做科普,在做科普的過程中,可能又會進一步找到新的創新方向,進一步拓寬受眾市場?!?/span>


                                                                        在這個方面,我國疫苗研發領域領軍企業國藥集團中國生物(以下簡稱中國生物)進行了有益探索。為了系統傳播公共衛生科普知識,發揮生物醫藥行業國家隊、主力軍作用,近年來,中國生物始終堅持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兩手抓”,積極與第三方創新聯動。2019年,中國生物率先建成國內第一座中國生物百年歷史博物館,并面向公眾免費開放;策劃打造了具有火眼金睛、可以識別各種病毒的“小悟空”卡通IP和疫苗板塊科普IP啄木鳥“苗苗”,通過MV、短視頻、手機游戲、文創、VR等新媒體形式進行趣味傳播;與有關學會、協會等機構常年聯合舉辦專題科普論壇及全國性大型科普活動,促進公眾對預防接種的科學理解。今年,中國生物還專項成立了科普委員會,組織疫苗、抗體、檢測等多領域專家擔任委員,致力于系統傳播生物醫藥科普知識。


                                                                        正是科普知識傳播到位,新冠疫苗免疫接種的相關工作才會順利推進,企業的產品也得到了公眾的認可。


                                                                        科技越走在前沿,公眾的認知、理解和支持就越顯得重要。比如,如果公眾不能對人工智能進行比較全面的了解,就很難接受人工智能方面的產品和服務。所以通過科普,可以讓公眾更好地認識和支持前沿科技的發展,更好地接受新的技術和產品?!标悓毭髡f,《意見》明確指出,一方面要發揮科技創新對科普工作的引領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發揮科普對科技成果轉化的促進作用。


                                                                        財政杠桿和政策激勵必不可少


                                                                        此次出臺的《意見》對如何引導企業做科普作出了明確規定。《意見》提出,企業要積極開展科普活動,加大科普投入,促進科普工作與科技研發、產品推廣、創新創業、技能培訓等有機結合,提高員工科學素質,把科普作為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


                                                                        同時,《意見》明確,要推動科普產業發展。培育壯大科普產業,促進科普與文化、旅游、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科普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引入競爭機制,鼓勵興辦科普企業,加大優質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鼓勵科技領軍企業加大科普投入,促進科技研發、市場推廣與科普有機結合。加強科普成果知識產權保護。


                                                                        如何促進企業提高科普的積極性?陳寶明認為,這需要國家利用財政杠桿和政策來調節和激勵。


                                                                        早在今年3月10日,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海關總署和稅務總局就聯合發布了《“十四五”期間免稅進口科普用品清單(第一批)》,加上之前出臺的相關政策,“十四五”科普進口稅收政策“紅利”的落地開始提速。


                                                                        “未來,在支持企業和社會力量做科普這方面,國家或將出臺更多的激勵政策,這可能會成為企業和社會力量發展科普產業的一大契機?!标悓毭髡f。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羅朝淑

                                                                        編輯:毛夢囡

                                                                        審核:王飛

                                                                        終審:陳磊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色依依国内精品中文字幕|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免费观看|亚洲ⅤA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一级毛片温泉|无码专区亚洲综合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