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是我國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產業提質增效升級的關鍵時期。其中,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重要驅動力。
大數據時代,數字經濟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加速了我國數字經濟的落地與實質性發展。新時期,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方法和路徑有哪些?
金蝶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徐少春做客人民網“人民會客廳”視頻訪談欄目,多維度分享當前行業如何洞察市場變化、用好數字戰斗力,以及探討轉型下的中國管理模式發展新趨勢,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以下是訪談實錄:
人民網記者:“十四五”開局之年,數字經濟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數字時代的新生態、新機遇,對所有的產業都將帶來深刻變革。您對行業、產業有哪些洞察?
徐少春:數字化轉型正在成為當下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每一個企業家都意識到,必須要進行數字化轉型。最終,企業數字化轉型目的可以概括為“重構數字戰斗力”,新的數字經濟和新的業務能力將變成企業新的戰斗力。
我認為,其背后起決定作用的內在動因關鍵在于四個“巨變”,即技術巨變,消費巨變,產業巨變,管理巨變。在此背景下,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也在發生改變,從過去強調按計劃來做管理,現在的企業管理更看重企業業務能力,即數字戰斗力,對應企業管理軟件,就是從ERP(企業資源計劃)升級到EBC(企業業務能力)。
人民網記者:國家重視創新,企業也在積極地進行升級改造。但我們觀察到,這一波的轉型和以往不同的是,以前企業關注經營的結果,現在企業對升級轉型能否帶來管理效益更加注重。您怎么看?
徐少春:對于企業而言,我認為,進入互聯網3.0時代,互聯網大潮已經蔓延到了每個人的腳下,到了每個人的管理中,每一個企業的財務、供應鏈、生產制造管理,要跟整個產業鏈全部進行拉通,進行重構。
我們現在進入了互聯網3.0時代。1.0是連接,每個企業做一個網頁;2.0是交易,在電商上進行交易;3.0是管理,管理成為當下最主要的主題。我創業多年,見證這個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未來20年、30年、40年我們靠什么?要靠管理。要關注管理,代表企業從關注短期盈利,到關注長期價值,堅持長期主義,就是堅持高質量發展,就是向管理要效益。
人民網記者:許多傳統企業也在積極尋求數字化轉型。在數字化浪潮席卷下,企業如何“變”中謀“進”迎接新挑戰?
徐少春:我建議,可用金字塔模型來闡述企業數字化轉型。首先是運營轉型,以客戶為中心,端到端的重構,然后是產品和服務的轉型,產品要智能化,制造要服務化等,這個轉型將會帶更高的價值。再上一層是戰略和商業模式的轉型,這會帶來比前兩個轉型更明顯的價值。最后一層是文化的轉型。
轉型的迫切性凸現,其阻力也不少。我想,每個企業要數字化轉型,其實最重要的是突破文化的瓶頸,文化轉型、打破束縛才是關鍵。過去我們很大程度上是以自我為中心,現在和未來要強調以客戶為中心,真正把客戶放在自己的心里。
人民網記者:您認為中國企業在進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徐少春:關于企業數字化轉型,我認為轉型就是轉心,轉心就是成長。數字戰斗力不是來自外界,而是源于內心,數字化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也是內心,領導者要突破認知瓶頸,提升境界和格局,提高以客戶為中心的品質,才能推進數字化轉型,讓數字發揮出更強戰斗力。
我們過去提煉了企業傳統管理模式的“七宗罪”,本質其實就是傳統架構和思維模式。今年我們砸掉的煙囪,即信息孤島、會導致信息系統“大、笨、重”,形成“數據壺”,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容易進入“守舊而非創新”、“管控而非賦能”、“占有而非鏈接”,最終形成“管理者自我束縛”。
而現階段科普產業中的教育基地、科技場館等非常有教育意義和科學素質提升的空間,市民到訪率仍然有很大的缺口,且展示方式單一、固化,無法更一步吸引年輕人的目光。
數字科普則是通過對基地/場館的自身提煉,確定主題,幫助基地/場館進行全面升級。通過與時俱進的新技術手段、展現形式、亮點主題的數字技術轉型,增強用戶沉浸式體驗,給市民一個不得不來的理由。數字科普就是讓科普插上“數字翅膀”,幫助打破傳統的科普形式,轉而向新科普的方向發展,讓公眾在深度體驗和互動過程中不斷提高科學素養。數字科普將成為傳統科普企業轉型數字化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