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新區科普基地線上科普小課堂
?
大鵬新區作為深圳的生態特區,自然資源豐富,擁有眾多自然科普基地。包括深圳國家基因庫、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所、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深圳天文臺、大亞灣核電基地、壩光自然學校、等眾多省級、市級科普基地。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看看吧。
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簡介
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位于大鵬新區海洋生物產業園。是由廣東海洋大學與深圳市大鵬新區管理委員會于2016年5月共建的深圳市屬事業單位。研究院作為深圳的第一家高等海洋教育科研機構,它的職責任務主要集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成果轉化于一體,重點在海洋生物、海洋醫藥、海洋生態和濱海旅游等領域開展原始創新與集成創新,為深圳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研究院完成落戶及組建以來,先后引入海洋生物研究所、海洋資源綜合利用研究所、海洋生態保護研究所、海洋戰略研究所和珊瑚保育中心等研究機構,其珊瑚保育中心不僅是國內首家珊瑚保育中心,也是唯一的珊瑚救助中心,其中心持續繁育出的珊瑚幼體,為人工修復珊瑚礁打下了良好的科研基礎。
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科普設施介紹
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圍繞“海洋+教育+旅游”的創新教學模式,打造融合海洋、教育、旅游、生態、文化于一體的科普教育平臺,致力于打造全國海洋特色教育品牌。研究院依托于優質師資及技術支持,擁有穩定的涉海專家教授顧問,固定團隊執行策劃人員,擁有較豐富的生態教育資源及教育體驗互動服務設施,每年在珊瑚保育中心及國家生物產業園海洋科普展廳開展海洋科普宣教活動。
珊瑚保育基地
珊瑚保育基地擁有20多種珊瑚,占深圳東部海域珊瑚種類的四分之一,以珊瑚礁普查、救護、保護與修復研究為目的,進行珊瑚礁生態調查與監測、生態修復、珊瑚移植、人工繁育、遺傳多樣性、病害防治等技術研究,同時開展珊瑚礁共生微生物機理、生態保護、珍稀海洋生物培育等技術研究。
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海洋文化意識宣教固定場所
野生救援動物救護基地
研究院作為全國海洋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救護網絡、珊瑚及珊瑚礁海洋生物救護基地和廣東省水生野生動物救護基地,積極組織和參與海龜、江豚等海洋生物救助和野放、生態補償增殖放流行動。目前中試基地用于飼養綠海龜、保存海龜標本及印度洋江豚標本等。印度洋江豚、綠海龜均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珊瑚保育基地處生物缸? ? ? ? ? ? ? ? ? ? ? ? ? ? ? ? ?被救助的海龜正在進行野化訓練
大型實驗平臺及公共平臺動物標本展示廳
研究院三樓具有近2000 平方米超大公共實驗平臺,配置 2000 萬元的高精密科研儀器設備,有蛋白純化系統、原位滅菌型微生物發酵罐、高效液相色譜、實時熒光量 PCR 儀、二維電泳系統、高級多功能酶標儀等儀器設備。
?
?
?
?
研究院科普團隊具有專業的科普人員和科普設施,包括珊瑚保育基地、野生救援動物救護基地及公共平臺動物標本展示廳,保證了知識普及的專業性。同時科普團隊秉持貼合大眾、適應孩童的原則獨立設計科普讀物與科普視頻,自主開發出海岸潮間帶、海洋生物等20多個創新海洋科普課程,采用自然觀察、主題游戲等方法,引導孩子自己去探索。
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科普基地參觀信息:
交通路線:M457公交車海洋生物產業園站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 8:30-12:00,14:30-18:00
預約電話:0755-89381149,15692252017
珊瑚保育科普小課堂:
北緯22°的大鵬新區,地處全球珊瑚礁黃金三角帶最北沿,珊瑚平均覆蓋率逾30%,在大澳灣、東西涌、楊梅坑等較大面積珊瑚礁群落,是整個深圳珊瑚礁分布最廣的海域。下潛海底就能看到蜂巢珊瑚、角巢珊瑚、扁腦珊瑚、陀螺珊瑚、十字牡丹珊瑚、濱珊瑚等60多個品種的石珊瑚。
作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大鵬新區聯合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從2012年開始探索人工種植珊瑚礁修復海洋生態環境。迄今為止,人工種植珊瑚超過6萬株,修復面積達5公頃。2018年12月獲批的深圳市大鵬灣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是深圳首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也是全國首個以珊瑚礁生態養護為主的海洋牧場。
?
珊瑚保育步驟 |
圖片展示 |
(1)培育 對珊瑚種苗進行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研究院,培育出珊瑚種苗 |
|
(2)種植 把珊瑚分解成小的個體將其放置在提前設置好的珊瑚苗圃中,或海底適宜珊瑚生長的礁盤上 |
|
(3)維護 通過海底實時攝像頭對珊瑚生長狀況和魚群聚焦情況進行監測,并定期做清藻清海洋垃圾等維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