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成為一名科學家的-
                                                                        作者:薛其坤
                                                                        發布時間:2021-06-07
                                                                        瀏覽次數:1235
                                                                        我是如何成為一名科學家的-

                                                                        ■薛其坤

                                                                        編者按

                                                                        有志科研的中國青年如何在新時代奮進,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這是令人深思的問題。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出席中國科學院大學“明德講堂”,作題為“誓做新時代的奮進者——我的科研之路”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分享了自己求學和科研的經歷與感悟,本報摘編其中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薛其坤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供圖

                                                                        非常有幸與大家分享我個人的科研之路,希望通過我個人的科研經歷和體會,鼓勵各位同學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承擔起青年的責任,做一個新時代的奮進者。

                                                                        精益求精 追求極致

                                                                        我1987年考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回顧我的求學和科研之路,可以分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是兩次考研的失?。?984年、1986年)。1984年,我參加研究生考試,結果高等數學考了39分,因此大學畢業后只能先去曲阜師范大學工作。作為一個“有志于成為科學家”的青年,我利用兩年時間復習,于1986年再次參加考研,結果普通物理考了39分。直到1987年,才終于考上了研究生。

                                                                        接下來是七年讀研的坎坷(1987年至1994年)。到了物理所,在陸華老師實驗室做科研,從事場離子顯微鏡研究。但是從1987年到1992年,我沒有一套像樣的數據可以寫出一篇論文,能讓我畢業。不過,因為當時的儀器設備經常出問題,我在物理所修了4年的儀器,對儀器設備掌握得十分熟練。

                                                                        再接著是八年留學的苦樂(1992年至2000年)。正好日本東北大學金屬研究所的櫻井利夫先生來華交流,我與櫻井利夫先生結識,并成為日本東北大學金屬研究所的聯合培養博士生,師從櫻井利夫,從事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但是我的英語口語很差,學習非常困難,實驗室工作幾乎是“7-11”,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從早7點到晚11點,幾乎處于崩潰的邊緣。但一想到能來這么先進的地方學習,機會十分難得,我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

                                                                        然后便是二十年創業喜悅(2000年至今)?;貒院?,我先后在物理所和清華大學工作,迎來了創業的喜悅。

                                                                        這些求學和科研經歷,我的體會是:要有不負使命、舍我其誰的歷史擔當;要有敢于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要有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工作作風;要有樂觀向上、不畏困難的人生態度。

                                                                        其中,在科研中,精益求精、追求極致,是熟練掌握和發展研究工具和方法的訣竅,是提高研究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只有在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過程中,你才能逐漸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最漂亮的數據,才能得到同行和競爭者的高度認可和尊重,經受得起別人包括競爭者的檢驗,經得起歷史的考驗,讓你真正享受科研和探索自然界奧妙的樂趣。

                                                                        責任在肩 不負使命

                                                                        我希望同學們能夠不負使命、樹立舍我其誰的歷史擔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我國科技創新進入新時代,基本完成對主要通用現代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靠技術引進的新經濟增長點逐漸消失,最尖端的核心技術依然受制于人,并形成“卡脖子”問題,創新模式將發生本質性變化。

                                                                        未來15年間,我們必須啃掉“硬骨頭”,解決若干“卡脖子”問題,必須發展若干戰略性技術,實現從重大原創性發現到顛覆性高技術發展的完全自主創新之路。

                                                                        未來15年間,我們必須在若干重大科學問題上取得原創性發現,成為世界的主要科學中心之一;我們必須造就一系列影響人類文明和進步進程的重大技術,成為世界的主要工業中心之一。

                                                                        科技創新的使命極其重大,任務極其艱巨。而各國之間激烈的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

                                                                        200多年人類科技創新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決定時代走向的科學發現和重大技術發明是由少數杰出人才造就的,這些杰出人才主要來自杰出大學和杰出學科。在新發展階段,我們對杰出人才的需求從來沒有這么迫切,對杰出大學的需求也從來沒有這么迫切過。

                                                                        回應“錢學森之問”

                                                                        2005年7月,錢學森先生曾表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彼麑Υ税l出提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

                                                                        回答“錢學森之問”,我國要努力培養杰出人才。我認為,一位杰出人才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入木三分,對相關學科的理論和知識融會貫通,對專業實驗技術、儀器和方法的駕馭爐火純青;

                                                                        二是有卓越的科學直覺,有發現和解決問題的突出能力,有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犀利眼光,有善于歸納演繹的杰出的辯證思維能力;

                                                                        三是有對探究自然奧妙的強大興趣和解決問題的強大愿望,有“雖千萬人吾往矣”、敢于挑戰權威的勇氣,有百折不撓、追求極致、挑戰極限的優秀品質;

                                                                        四是有為祖國強大和民族復興獻身的遠大抱負和理想。作為中國青年,如果沒有使自己的祖國和家園更加強大、更加美好的理想和抱負,可以說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優秀的中國有志青年。

                                                                        當然,杰出人才還有其他特點,但我認為這4個方面是必要的。擁有這樣的品質,才能取得創新性成果。衷心希望同學們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誓做新時代堅強的奮進者。

                                                                        (本報記者鄭金武根據薛其坤現場演講內容整理)

                                                                        《中國科學報》 (2021-06-07 第4版 綜合)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色依依国内精品中文字幕|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免费观看|亚洲ⅤA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一级毛片温泉|无码专区亚洲综合另类